余洋,男,汉族,1983年10月生,中共党员,重庆市开州区人,驻村前任巫溪县人民法院审管办主任。
2018年8月选派到城厢镇杨家村任第一书记,开展脱贫攻坚驻村帮扶工作。驻村以来,他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攻坚重要论述,紧紧围绕县脱贫攻坚总体目标,以解决“两不愁三保障”问题为总揽,扎实推进脱贫攻坚专项行动,加速各类问题整改,取得了明显成效。2019年,余洋同志被评为巫溪县脱贫攻坚先进个人;2020年,全村建卡贫困户85户354人全部脱贫,所在城厢镇被中共巫溪县委、县人民政府评为脱贫攻坚先进集体。
杨家村地处大宁河以西,县城以南,与城哨村、新坪村、白新社区、峰灵镇相邻,幅员面积9.8平方公里,辖4个社,437户,1788人。有耕地1107亩,林地3800亩。全村有建卡贫困户85户354人。驻村以来,他始终坚守在扶贫一线,坚持吃住干“三在村”,认真履行职责,落实脱贫政策,带领全村理思路、谋发展,定规划、争项目,为杨家村的脱贫致富和持续发展倾注了心血、付出了艰辛。他的足迹踏遍了杨家村的每一个角落,在春播繁忙的田间地头,在晚归休憩的农户家中,随处可见他忙碌的身影。贫困户骆祖应发自内心地说:“余书记在我家来,就甭问来了多少次了,就连我家的大黄狗都摇头摆尾迎上去亲热他。”村里的每一户贫困户的基本情况、住址所在、致贫原因、帮扶措施、帮扶责任人等信息他都了如指掌。
2019年9月3日晚,他在村办公室加班梳理走访发现的困难和问题,下楼时不慎在楼梯间滑倒摔伤,同事知道后立即将他送到县人民医院,诊断为肋骨骨折。后鉴定为九级伤残。巫溪法院领导考虑到余洋伤情较重,拟重新派员驻村,在征求他的意见时,他说:“现在正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,我在杨家村是天时地利人和,如果再换一个人,人生地不熟,定会影响工作的。我不能离开,还是我留下吧!”余洋住院治疗仅20余天,伤未痊愈便主动要求出院,出院次日立即奔赴杨家村。在2014以前,杨家村三、四社的村民均吃楼板水、旱塘水,枯水季节饮水十分困难。他忍着伤痛带头实地摸排调研,积极主动申请,在县水务局、城厢镇的大力支持下,从杨家仙人洞二级提灌至杨家村四社安全饮水工程落地,铺设水管管道2万米,彻底解决了218户农户安全饮水问题。困扰数代人的饮水问题得到根本解决,当地村民有口皆碑。
为彻底解决老人户住危房等问题,他率领工作队多次上门劝导,杨家村2户不愿意搬去与子女同住的老人户,一直牵挂着他的心。为感化他们,数次上门做工作,每次都与老人家庭交心谈心,一谈就是几个小时,精诚所致,最终搬进了子女的安全住房,与子女共同居住。驻村以来,杨家村改造C、D级危房、易地扶贫搬迁及旧房提升38户。真正做到了住房安全保障全覆盖。
为确保医疗得到有效保障。他耐心细致宣传贫困户“先诊疗、后付费”,购买精准脱贫保、边缘人群保,住院报销90%等政策。全村贫困户合作医疗参保率达100%。该村贫困户童德兴、万顺艮患高血压由于年迈不能坐车,也没有办法步行到县城医院检查办理慢病卡。余洋多方协调,请救护车和医生上门,送老人去县医院确诊,便办理了慢病卡。2019年12月,四社贫困户周惠斗生病在家卧床数日,相邻群众劝她到医院治疗他始终不去,病情日渐严重。余洋知道后,三次到家讲解医保政策,劝导他立即到医院,他仍然不听,余洋断然决定强行送周惠斗去医院就医,请相邻群众帮忙,将他抬上车迅速送往县人民医院,并请人护理直到痊愈后出院。后来,周大爷不胜感激,每次遇到余洋就说:“余书记是大恩人,党的政策就是好”!
杨家村有26名党员,余洋深知抓党建促脱贫的重要性,每周传达城厢镇的工作安排,每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,学习扶贫相关政策,拟定脱贫规划,落实工作措施。在今年疫情期间成立了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和志愿者工作队,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,做到脱贫和防疫两不误。特别是在今年面临洪涝灾害后,他组织全村党员带头抗灾自救,努力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。
余洋同志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老百姓增收的重中之重。全村硬化路面到户率达到99%,结合杨家村实际,发展李树、蚕桑、蔬菜、花椒等种养殖产业。蚕桑养殖农户分散养殖。发展蔬菜种植大户8户,蔬菜种植150多亩。持续加强李树培训力度,组织开展李树管护培训。协助村支两委管好用好光伏发电集体收入,管好资金互助社。利用水利部扶贫资金20万元,为贫困户创利分红,利用光伏资金设立临时性公益性岗位等,让贫困户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。在持续面对疫情、灾情的困境中,确保了杨家村贫困户人均收入连年增长。
余洋十分注重教育扶贫,多次上门对不愿意上学的学生进行劝导,确保适龄儿童全部就学。发挥在法院工作多年熟悉法律知识的特长,加强法治教育,推动移风易俗,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指导制定和谐文明的村规民约。发挥计算机专业特长,为村干部在电脑操作、办公软件使用方面提供指导,对规范脱贫攻坚档案起到重要作用。同时,按照村庄整洁行动总体要求,每周组织公益性岗位打扫村级公路卫生,逐步消除“脏、乱、差”现象,村容村貌焕然一新。
余洋是开州区人,家在开州,家中有妻子儿女,年老多病的父母双亲,他作为独生子,父母多想他常回家看看。然而,他始终坚守在杨家村,工作中有苦有累、有委屈、有泪水;记不清流了多少汗,加了多少次班,吃了多少桶泡面;记不清多少次冒着高温、酷暑,狂风、暴雨,行走在扶贫路上。每当问及余洋,他感慨地说:“这些都算不了什么,我还是对不起我的家人,偶而回家,连孩子看到我就躲,好象不认识了,想起来心里好难受。”自古忠孝不能两全。余洋把杨家村当作自己的家,与群众感情深厚了,却与自已的家人疏远了!当他看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了,老百姓富了,这份坚守也就值了。